人,如何栖居于大地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7-11-09浏览次数:2532

人,如何栖居于大地

——部主任奚爱茗副教授在LoveArts沙龙的讲座纪要

孙逸雯原文 公共基础部摘编

2006126日,教学大楼217室,我部主任奚爱茗副教授应艺管系学生社团LoveArts之邀,作了题为“人,如何栖居于大地”的讲座,以下为讲座纪要。


       
在一个思想贫乏而技术站统治地位的时代,荷尔德林为人性(人的居住)奠定了诗的本质。只要良善、纯真尚与人心同在/人便会欣喜地 /用神性度测自身。/神莫测而不可知?/神如苍天彰明较著?/我宁可信奉后者。/神本是人之尺规。/劬劳功烈,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海德格尔把此诗作为对人的存在方式的高度概括——“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但这毕竟是诗人的梦呓,栖居于大地上的人,面对如此多的困境,诗意难道是最好的选择吗?在这样的思考之下,奚老师的讲座慢慢展开。

       “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老师引用双城记中的记述,以其幽默独特的语言对当代人面临的种种困惑和时下人们的口头禅郁闷进行了解读,随后从日常生存之理、逻辑之理、道德之理三个角度描述了一种理性的人生方式,指出当下的生态使人逃避理性、厌恶理性,从而陷入非理性的感官生活,陷入跟风、浮躁、喜怒无常、放纵、冲动、极端等状态。并告诫我们,人生不能没有理性,没有理性的人生是不可控的,也是易毁灭的,要直面人之沉重(累),要做入世的人、做好世俗的事。

      “
生活不能只有理性,完全按照科学和道德的方式去生活,把人生在显微镜下条分缕析,我们看到的将是恐怖的场景,这样的人生是乏味的,枯涩的,难以为继的;或纯如刘惠芳、雷锋式的忍辱负重和乐善好施,我们的生命似乎也是不完善的。于是,我们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可以活下去而且可以轻松愉快地活下去的方式――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人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一种审美人生态度;它让我们以一种真诚豁达、诗意妙觉、闲适优雅的心态接物、待人、处世。它让我们的心灵少了一些污染,几乎是具有一些唯美的情怀来看待这个平庸的世界。它让我们努力地找寻一些充满激情的生活元素,以期葆有一份闲适的自信和心灵的自由。在对理性与诗性栖居作了一番解读后,老师又和大家分享了他对艺术生命/生命艺术的理解,并将做有灵性的人做有锺情、有性情的人的道理寓于丰富生动的事例之中。

       “
但诗性是最终之途吗?老师这一问,又让大家陷入思考,随即,他提出哲性存在的概念,以万物齐一”“过眼烟云”“心无滞碍,无有恐怖”“超越苦乐,无苦无乐”“平常心等词句作为哲性存在之要义,足以体现其超脱的心态,也把在场的每一位听众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讲座结束后,主办者就讲座效果作了现场问卷调查,从回收情况来看,大家对讲座的满意度接近百分之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