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歌剧的创演过程中,思政教育这一把“盐”不可或缺,因为民族歌剧既是历史叙事的艺术载体,也是精神光谱的生动诠释,这就需要提炼出它的历史深度、时代广度和精神向度,用具有纯度的思政之“盐”融入其中,助力创演者充分把握歌剧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实现艺术生命的一次成长。
在上音原创民族歌剧《康定情歌》参加5月杭州歌剧节和10月“蓉城之秋”成都艺术节的演出现场,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敏深度参与剧组活动,并在剧场里和同学们共同解读了这部民族歌剧所展现的主题精神、历史记忆及其价值意涵。
鲜明的政治主题:
民族融合民族团结中华大一统
《康定情歌》中的“康定”自古以来就是藏汉交汇中心、茶马古道重镇,聚居着以藏族为主,汉、回、彝、羌等多民族的同胞,是典型的多民族交融地区,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个缩影。
在悠悠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民族融合民族团结中华大一统始终是历史的主流。炎黄时期,以华夏为核心,“五方之民”逐渐交融,形成共天下的格局。秦统一后,书同文车同轨,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在朝代更迭和兴衰交替的历史流变中,虽也曾出现过分裂分治的局面,但统一始终是主流。“大一统”就如一块具有巨大魔力的磁石,吸引着英雄豪杰逐鹿中原,以一统天下为己任。而每当中华大一统时,经济社会繁荣安定,百姓家庭安康和乐。
辩证地看,“大一统”的 历史主流与民族融合民族团结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正是华夏大地上的各民族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仁,才使得民族大融合不断演进,从而推动“大一统”从意愿走向实现;另一方面,也正是在“大一统”和平安定的中华大家庭里,各兄弟民族才能共生共荣同心同力,并书写着本民族不断发展的篇章。历史就是在这样的辩证关系中,将“大一统”的理念深植中华文化的内核,并成为某种底层逻辑。
在《康定情歌》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题不言而喻,对于同学们而言,不仅要把握住这一政治主题,更是要在日常的365体育投注_365比分网直播¥app官网合作网站:和生活中坚定政治立场,在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历史主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辉煌的历史篇章:
藏汉一家军民同心 “天堑”变“通途”
《康定情歌》中藏汉民族情、军民鱼水情,共同成就了那段惊天动地的共和国记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历经百年沧桑的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实现了独立和统一。各民族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也开启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在《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365体育投注_365比分网直播¥app官网合作网站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中,开宗明义地对西藏进行了客观概括:“西藏民族是中国境内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与其他许多民族一样,在伟大祖国的创造和发展过程中,尽了自己的光荣和责任“。
实际上,西藏地区从10世纪开始到13世纪普遍确立的“农奴制“,一直延续到新中国建立初期,在这种制度下农奴主和农奴之间存在着巨大阶级差距令人震目。一直以来,藏区与内地之间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公路交通,国民政府时期修筑的一条公路也在灾害与战火中损毁,藏区人民与内地的往来基本仍靠着古老缓慢且条件艰苦的“茶马古道”这一传统通路来维系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初,为了完成祖国大陆统一的历史使命,更是为了改变西藏长久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面貌,人民解放军第18路军奉命进军西藏,毛泽东指示进藏部队:“一面进军,一面修路”,11万人民解放军、工程技术人员和各族同胞怀着极大的革命热情和精神意志,开启了这一场伟大的斗争。从1950年到1954年,筑路大军翻越14座雪山,跨越13条江河,四年修通总长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1954年,两条"通天大道"的建成通车,不仅书写了一篇辉煌的中国筑路历史,而且创造了世界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两路”的开通对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国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川藏、青藏公路的通车,把西藏与祖国大家庭紧紧连结在一起。从那时开始,两条通天大道上奔跑着一辆辆卡车,运输着物资开往西藏,承载着一批批援建人员奔赴西藏,经济、文化、人才等各方面资源的输入极大改变了西藏的面貌。如今的西藏,人民不愁吃、不愁穿,教育、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幸福指数节节高,西藏和民族大家庭的兄弟相伴共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康定情歌》以这一段惊天动地的共和国记忆作为时代背景,是在向人民共和国致敬,向那些为了新中国建设付出青春乃至生命的前辈们致敬,今天上音学子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绽放出人生的绚丽光芒。
闪亮的精神光谱:
“两路”精神
《康定情歌》中所表达的精神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共和国的这段筑路历史之所以能凝结升华成一种精神,就在于这不是一项普通的修路工程,而是人类向“世界屋脊“发起挑战的极限工程,这样一项工程的完成,又恰逢在一穷二白,经济、技术都十分落后的共和国建立之初,因而就不难理解,完成这样的挑战和极限一定是需要超于常人的精神境界和意志品质。
在四年修建过程中,11万军民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从徒手敲石开始,用铁锤、镐头这样的原始工具劈开悬崖峭壁、降服险川大河,期间还要克服高原反应、地质灾害、资源短缺等困难。在四年多的时间里,军民们穿越雪山,降伏险川,横穿大断裂带,在“人类生命禁区”创造了世界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而3000多名英烈的生命却永远留在了高原,这样的奇迹和牺牲就铸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张福林,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他患高度贫血病,不适合在高寒的恶劣环境中工作,医生和部队首长都让他下山休息,他没有听劝,却坚定地说:“任务这样繁重,藏族兄弟姐妹都眼巴巴地盼着我们,我怎么能下山?怎么能当逃兵?“为了尽快打通雀儿山,他不分昼夜刻苦钻研爆破技能,并成为有名的“大炮手“,然而那天中午,当他发现有个刚打的炮眼装药太松赶紧去纠正时,一块受震松动的大石头突然坠落,砸在了他的右腿和腰部。当战友们闻声赶来,搬开巨石时,张福林已是奄奄一息。张福林没能看到他心爱的修路事业最终完成,将生命永远定格在雀儿山,同志们在清理张福林的遗物时,发现了5包菜种和一个笔记本。战友回忆说:“这是班长在离开四川时拿自己的津贴购买的菜种,他说一定要把它带到西藏,撒在高原上,让种子在藏胞中传播,生根开花结果。”
张福林烈士的故事正是“两路“精神的写照,3000多名捐躯高原的英烈,还有那些将热血奉献给这一伟大建设事业的先辈们,他们共同铸就了“两路”精神,值得我们后辈永远铭记,永远传扬!
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两路”精神与党创造历史过程中凝集的各道精神光谱,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这一道道从历史中凝结而成的光芒,是复兴征程上永恒的精神指引。通过三个层面的解读,学生从“康定”这一个地方的历史出发,理解了《康》剧中所彰显的民族融合民族团结大一统这一中华文明历史主流;从“情”这一个字的深刻内涵入手,把握了《康》剧中超越于“小爱”的“大爱”——藏汉民族情军民鱼水情;从“张福林牺牲”这一篇英雄的故事读起,领会了《康》剧所弘扬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两路”精神,同学们在与老师的共同解读和思勉中,进一步坚定了政治立场、增进了家国情怀、汲取了精神力量。
创演《康定情歌》这样的民族歌剧,学生不仅是打磨自己的专业技艺,也是在接受历史教育和精神洗礼。思政课的现场教学要充分发挥功效,就要围绕艺术作品的叙事逻辑,善于去提炼其主题精神、历史背景和现实价值,将思政的“盐”精准投放于艺术作品的创演过程,助力学生在专业实践和思想提升中实现一次艺术生命的成长。
转自:上海音乐学院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