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铁山 | 产业多样化与京津冀区域经济韧性——基于地区内和地区间产业相关多样性的视角
摘要:从演化视角出发,本地区及其与相邻地区间的产业相关多样性能够促进跨行业和跨地区的技术关联和知识溢出,推动地区现有产业能力提升和资源重组,实现产业多样化发展,从而增强区域经济韧性。近年来,面对国外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和国内多重因素交织叠加带来的下行压力,京津冀区域经济韧性不足问题凸显。对京津冀三地制造业产业相关多样性的分析发现,北京制造业相关多样性水平相对较高,但整体规模需进一步提升,天津制造业相关多样性水平持续下降,河北制造业相关多样性水平较低且不断下降,不利于三地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和新增长路径的形成。京津冀三地间的产业相关多样性低于各地区自身的产业相关多样性,而且2013年以来,京津、京冀、津冀间的产业相关多样性水平都呈下降趋势,不利于三地间的产业联动和协同发展。从产业相关多样性视角出发,为增强京津冀区域经济韧性、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应加快促进京津冀三地制造业的多样化发展,培育三地共同的产业优势和产业基础,以产业链区域协作为抓手,构建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关键词:产业相关多样性;产业多样化;区域经济韧性;区域协同;京津冀
【作者简介】
孙铁山,365体育投注_365比分网直播¥app官网合作网站政府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增长与空间结构、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超大城市和城市群空间治理、区域经济空间分析与空间计量等。
【论文主要观点】
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面临多重不确定性,区域经济韧性成为应对冲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虽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区域经济韧性薄弱等问题。本文从演化经济地理视角切入,系统探讨了产业相关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并结合京津冀地区的实证分析,揭示了该区域经济韧性不足的原因,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
一、理论框架:演化视角下的区域经济韧性
近年来,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强区域经济韧性成为应对不确定性的关键。京津冀协同发展虽取得如非首都功能疏解、交通一体化等显著成效,但区域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2013-2022年,京津冀实际GDP年均增速(5.6%)低于全国水平(6%),经济总量占比从9.3%降至8.3%。天津增速下滑、河北结构单一等问题进一步暴露了京津冀区域经济韧性不足的短板。
传统区域经济韧性理论主要基于均衡视角,将韧性视为经济系统恢复冲击前状态的能力。然而,演化经济地理摒弃了静态均衡观,强调韧性是区域经济系统通过动态调整和资源重组实现长期适应与创新的能力。这种演化韧性关注的核心在于区域能否突破路径依赖,获得潜在变革机会、创造新的增长路径,从而实现长期稳定的经济发展的能力。区域经济韧性的形成依赖于本地能力——即地方知识、技术、制度等要素的组合。本地能力的重构需要产业结构的多样化,但并非所有多样化都能促进韧性。产业相关多样性是其中的关键变量:一方面,产业间的技术关联性为知识溢出和资源重组提供基础,避免认知距离过大导致的知识隔离;另一方面,适度的多样性能够防止专业化带来的结构锁定,为创新提供土壤。
进一步地,区域经济韧性不仅取决于地区内的产业相关多样性,还与区域系统内地区间的产业关联密切相关。地区间产业的相关多样性能够通过贸易、技术转移和劳动力流动等渠道促进跨区域知识溢出,形成协同效应。例如,相邻地区若在技术上具有互补性,可通过共享知识基础降低合作成本,同时通过多样性激发创新。这种区域网络化特征使经济韧性超越单一地区的局限,形成整体抗风险能力。综上所述,传统的区域分工理论过度强调专业化,忽略了地区间产业相关性对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区域经济韧性研究需要从孤立的地区视角转向区域系统视角,关注地区内外的互动关系。
二、实证分析:京津冀经济韧性与产业多样性的双重困境
基于上述理论,本文对京津冀地区的经济韧性及产业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评估。研究发现,2013-2022年京津冀区域经济韧性指数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表现分化:北京经济韧性相对稳定但制造业规模萎缩,天津因传统产业衰退导致韧性大幅下滑,河北则因过度依赖低端制造业陷入结构锁定。分阶段看,2013-2018年三地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2019年后疫情冲击进一步暴露了京津冀服务业占比高、制造业支撑不足的脆弱性。
地区内产业相关多样性分析显示,北京制造业多样性水平较高(指数在0.315-0.375间波动),但疏解非首都功能导致制造业规模缩减,服务业占比过高削弱了短期抗冲击能力;天津制造业多样性指数从0.386降至0.280,传统重工业衰退与新兴产业培育滞后形成断层;河北多样性指数最低(指数在0.154-0.316间波动),钢铁等单一产业占比过高,知识溢出和创新动力不足。地区间产业相关多样性的测算结果更为严峻:京津、京冀、津冀的协同指数大多低于0.2,且2018年后显著下降。京津之间原有协同产业(如电子设备制造)优势丧失,京冀仅在食品制造等低技术领域存在微弱关联,津冀则依赖黑色金属加工等传统产业。这种低水平的区域协同导致河北难以承接京津技术外溢,三地产业链呈现“断裂”而非“互补”状态。
三、政策启示:重构产业生态与区域协同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增强京津冀区域经济韧性的四重路径:
其一,高度重视京津冀区域经济韧性问题。三地必须将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和活力作为纵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和关键举措,定期监测产业多样性与区域协同水平,及时调整政策重心,避免路径依赖。
其二,加快推动京津冀三地制造业的多样化发展。北京需适度放宽制造业限制,围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构建供应链体系;天津应强化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河北需推动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等传统产业升级,同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制造业产业多样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其三,着力培育三地共同的产业优势和产业基础。三地需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联合攻关,建立产业链分工机制、重大项目协同机制,探索产业协作利益共享机制,打造跨区域产业集群。
其四,有效破除限制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障碍。消除行政分割,建立统一市场规则,促进技术、人才、数据的跨区域流动,为知识溢出和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结语:从多样性到协同性的韧性跃升
本文揭示了产业相关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双重作用:地区内多样性为资源重组提供可能,地区间协同性则为创新注入外部动力。京津冀的案例表明,区域经济韧性不足不仅是产业结构问题,更是区域系统协同失效的结果。从政策层面看,增强韧性需超越简单的产业规划,转向构建“本地能力—网络联系—制度环境”三位一体的生态系统。唯有如此,京津冀方能从“协同发展”迈向“韧性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本文原载于《天津社会科学》2025年第1期。